听完颜真卿的计划,李瑛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颜真卿的这个计划对他牺牲太大,而且也会对朝堂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李瑛不想使用。
“颜卿的一片良苦用心,朕心领了。不过此法付出代价太大,等王忠嗣实在不肯奉诏归京之时再用不迟。”
颜真卿拱手:“为了大唐,区区牺牲,何足挂齿!”
随后,君臣二人又密谈了半个时辰,颜真卿方才起身告辞。
数日之后,王忠嗣的《平渤海表功奏疏》送到了大唐皇帝手中,不等李瑛拆阅,安守忠的奏折后脚也紧跟着送到。
李瑛决定先看王忠嗣的奏折,看看他是如何描述唐军破龙泉府之战,然后再拿安守忠的奏折核对,看看两人所奏有什么出入?
“臣王忠嗣奉天承命,率师东征,赖陛下神武威德,三军效命,已于永乐元年九月廿七克定渤海国都龙泉府,虏其王族,尽收其地。今渤海全境悉平,谨将麾下将士功绩具表以闻。
白孝德者,骁勇冠世,忠毅绝伦。攻城之日,亲冒矢石,率先登城,手刃渤海军卒十余人,夺其南门,使大军得长驱直入。此战破城之首功,当推孝德……”
王忠嗣除了表奏白孝德的先登之功外,后面又陆续表奏了卫伯玉、王思礼等一帮部将的功劳,而作为河东军主将的安思顺仅仅被他放到了第九位,甚至不及保障粮道的公孙讳。
“这王忠嗣的私心也太重了吧?”
李瑛缓缓阖上奏折,在心中暗自沉吟,“这安思顺独掌一军,与王忠嗣率领的大军呼应,先后攻克了长岭府、涑州等地,就算功劳不如白孝德、王思礼,难不成连一个镇守临渝关的公孙讳都不如?”
自古以来,统帅为了拉拢人心,给心腹将领表功的时候添油加醋已经成为常态,但通常也会给非嫡系将领公允的表功,以免引起不满。
王忠嗣给白孝德、卫伯玉、王思礼等心腹大肆邀功李瑛能够理解,但把安思顺的功劳压得这么低,就让李瑛有些不满了,这简直是演都不演了!
“待朕看完安守忠的奏折之后,再做决断。”
李瑛面色凝重的放下王忠嗣的奏折,拿起了安守忠的奏折。
直到这时候李瑛才发现,王忠嗣在奏折里居然只字未提安守忠的功劳。
非但未提安守忠的功劳,甚至整个辽东军都未提及,就好像攻克龙泉府跟辽东军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难不成龙泉府是王忠嗣指挥河北军单独打下来的,安守忠的辽东军并未参与这场战事?”
按理来说,王忠嗣不仅仅是河北军的主将,而且是讨伐渤海国的主帅,他的奏折不应该只为自己的嫡系部队表功,对作为偏师的辽东军也应该一视同仁。
而王忠嗣却对辽东军的功劳只字未提,这只能说明他内心对安守忠及其麾下的辽东军持不屑甚至敌视态度,不愿意在奏折里提及辽东军。
“只能说王忠嗣长于军事,在政治上还是不够高明。”
李瑛眉头微皱,对王忠嗣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论军事能力,王忠嗣的确是当代翘楚,在李瑛灵州称帝初期,他仅凭两千骑兵就在河北扎下根基,凭自身的韬略与影响力拉起了一支三四万人的劲旅,延缓了叛军南下的步伐。
后来,王忠嗣跨海奇袭幽州,一举捣毁李璘的伪朝廷,将李璘、张守珪等逆廷首脑一网打尽,导致叛军失去了法理上的“大唐皇帝”,逼迫安禄山不得不竖起反叛大旗。
再后来,王忠嗣坐镇河北,在安史叛军的老巢经营数年,一步步摧毁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并联合郭子仪、仆固怀恩合围沧州,逼死安庆绪,彻底扑灭了“安史之乱”。
在攻克沧州之前,王忠嗣甚至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田神功的叛乱,这桩功劳看似不显,实则足以媲美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如果不是王忠嗣当机立断,一击必杀擒住了田神功,天知道这场内乱会闹出多大的动静,导致多少无辜将士付出性命?
再加上今年的平定渤海之功,称王忠嗣为当朝第一大将毫不为过,就算是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三人的功劳相比之下也是略逊一筹。
单从功劳以及资历上来说,王忠嗣想要谋求个王爵也不算贪心,毕竟他有这个资本。
但鉴于王忠嗣的微妙身份,李瑛实在无法满足他的这个愿望。
太上皇从小拉扯起来的义子,当朝太子的岳父,功高震主的统帅,这三重身份叠加在一起,换了哪个皇帝不将他视为卧榻之侧的猛虎?
更何况一旦给王忠嗣开了封王先例,往后的武将们都会拿着王忠嗣做榜样,谋求封王,这对任何王朝都是失去控制的开端。
自秦、汉、三国、隋以来,甚至就连孱弱的晋朝都没有册封过异姓王,偏偏李旦这个被武则天吓破了胆的家伙开了先例,把“神龙政变”中的五位大臣封了郡王,开了大唐王朝异姓封王的先河。
立志做千古一帝,中兴大唐的大皇帝,怎么可能允许自己手下出现一位异姓王?
两仪殿内安神香静静燃烧,李瑛很快就看完了安守忠的奏折。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安守忠的奏折与王忠嗣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
王忠嗣说攻破龙泉府的先登之功是白孝德立下的,而安守忠却在奏折中说是他自己亲率五百死士冒着箭矢率先登上了城墙,并打开了龙泉城东门,这才让唐军顺利破城。
先登之功可以说是“攻城战役”中的首功,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人先登,也就说安守忠与王忠嗣有一个人在虚报战功。
两相比较,李瑛认为王忠嗣谎报的可能性更大,安守忠作为三军主将,如果不是他自己先登城池,没必要写的这么清楚。
当然,先登城池之功仅仅只是单场战役的头功,综合来看,灭亡渤海国的首功还是王忠嗣的,这点毋庸置疑!
但王忠嗣为部将虚报战功,甚至颠倒黑白的做法,却暴露了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的心态,如果不满足王忠嗣封王的愿望,很难猜测他下一步会有什么想法?
至于安守忠最后提到王忠嗣派兵包围皇宫,禁止辽东军靠近的行为,已经无足轻重。
如果能用金钱买来王忠嗣的忠诚,李瑛一定不会吝啬封赏,哪怕把从渤海皇宫中缴获的所有金银财宝全部赏赐给他也绝不心疼……
但李瑛却明白,王忠嗣所求者,绝非金银!
“看来颜真卿说得对,不管王忠嗣是否封王,必须先把他调回京城,让他离开自己的嫡系军队。”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瑛提笔做了批复,对王忠嗣表奏的白孝德、卫伯玉、王思礼等将领俱都加官进爵,赏赐千金。
至于王忠嗣本人,则加封为正一品的大将军,加太尉头衔,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接到圣谕之后即刻回京统领天下兵马。
至于王忠嗣的爵位是否再晋升一级,李瑛并未提及,只等王忠嗣回到京城之后再做定夺,到那时就全由自己说了算!
“只要王忠嗣交出兵权回京,这些大将军、太尉头衔就都成了虚职,统领天下兵马也只是名义上而已,到那时就不怕他生出二心了。”
待墨迹晾干之后,李瑛亲自把批复折叠起来装进牛皮信封,然后交给吉小庆命他交由兵部,即刻八百里加急送往东北。
喜欢盛唐华章请大家收藏:(m.xinbayixs.com)盛唐华章新八一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