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首页 >> 历史的参谋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带着金毛穿越了陆沉周若雪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假千金被读心后,真千金疯狂贴贴商夏小说全本免费阅读大佬,你五个儿子又黑公司了她藏起孕肚跳崖,豪门总裁疯了亡夫的嘴,骗人的鬼新爱来袭雷霆武神蓝星领主是邪神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7章 洪承畴 | 明末顶级名将,清初杰出谋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他是明末顶级名将,也是清初杰出谋士。他在明清两朝均有卓越的功绩,同时也是明清之际争议最大的人物。在明朝时他采取 “以剿坚抚,先剿后抚” 策略,集中兵力镇压起义军,一度成效显着,击败李自成等部 ,稳定了明朝在北方的统治秩序。在清朝时他提出 “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策略,南下总督军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为清朝的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规划。有人认为他是开清功臣,也有人认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他就是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天下人唾弃的蓟辽总督——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末清初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在福建泉州南安英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洪启熙是一位朴实的读书人,性格庄重,以至孝闻名乡里。洪启熙虽是秀才,却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只能凭借微薄的收入维持家庭生计。他的母亲傅氏不仅读过书,知书达理,而且教子有方。

童年时,洪承畴进入溪益馆读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境贫寒,洪承畴十一岁辍学回家,帮母亲做豆干,以贴补家用。每日清晨,洪承畴挑起装满豆干的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

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重新入学。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参加本省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成绩在当时极为优异,福建地区文风昌盛,读书人众多,竞争激烈,能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已属不易,而洪承畴又在会试中取得如此佳绩,更是展现出他卓越的才华。

洪承畴考中进士后,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最初,他在刑部担任江西清吏司主事,这是一个负责处理司法事务的官职,虽然职位不高,但洪承畴却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在刑部的六年时间里,洪承畴先后担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主事、刑部云南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官职虽有变动,但始终在刑部任职,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经验,也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洪承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洪承畴升陕西督粮参政。同年,“木匠皇帝”朱由校逝世,朱由校膝下无子,皇位只能传于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崇祯帝。崇祯帝即位后,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忧愁,因为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宦官当道,党同伐异,政治腐败严重,财政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势力不断壮大,攻城略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根基。外部,后金(清)政权虎视眈眈,多次侵扰边境,企图入主中原。

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农民起义军王左挂、苗美率兵围攻韩城,韩城告急。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战斗打响后,洪承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经过一番苦战,斩杀三百余人,成功解了韩城之围,洪承畴也因此名声大噪。

此后,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洪承畴因功升任为延绥巡抚,上任伊始,洪承畴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当时,王嘉胤攻陷黄莆川、清水二营,据守府谷,洪承畴与杜文焕合兵围攻,大败王嘉胤;八月,他们又于孤山堡大破王嘉胤,给起义军以沉重打击。洪承畴对待起义军态度坚决,手段强硬,他认为起义军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必须予以彻底剿灭。李自成、张献忠曾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明朝多次对“贼军”剿而不死,就是因为这种诈降。所以洪承畴不仅围剿,还杀降,当时被洪承畴杀掉的投降农民军多达数万。由此可见,洪承畴在这方面是颇有先见之明的。

不久,洪承畴与总兵杜文焕击败张献忠于清涧县。

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洪承畴再次斩杀降将王子顺等三百余人,得到了崇祯帝的认可和支持,崇祯帝称“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起义军的势力逐渐蔓延至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地,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明朝廷也不断改变应对方略,企图阻止义军蔓延。

同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接替杨鹤,担任陕西三边总督,兼兵部右侍郎及右佥都御史。他吸取杨鹤剿抚失策的教训,转主剿为主,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有效的军事行动。他亲自率军出征,奔波于各个战场,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多次取得胜利,有效地遏制了起义军的发展势头。

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与总兵曹文诏、贺虎臣一起围剿农民军。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可天飞被斩杀,部将白广恩投降。曹文诏又围剿农民军于耀州锥子山,农民军首领独行狼等后投降,洪承畴命令屠杀四百人,剩下的皆遣散。

公元1633年,明崇祯六年。农民军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明朝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

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崇祯帝撤掉围剿失败的陈奇瑜,洪承畴仍任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洪承畴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农民军见势不妙,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

三月,洪承畴军至河南时,起义军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与起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朝廷认识到在起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

明朝廷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朝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洪承畴迎来了一场关键战役。他率军在临潼与农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苦战,大败农民军,将起义军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三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在盩厔(今陕西周至)被洪承畴俘虏,并将其解京磔死。高迎祥是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他的被俘和被杀,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士气和实力。高迎祥余部走归李自成,起义军推戴李自成为闯王。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崇祯帝再命熊文灿为六省总理,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十余座,并攻克宁羌州,入七盘关。

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在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在多年的围剿行动中,洪承畴治军有方,他善于制定战略战术,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人特点,灵活调整作战计划。他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纪律,所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被统治阶级内部称为 “洪军” 。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洪承畴还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二十万两,一部分作军费,一部分赈济贫民,展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民生的关注。

然而,就在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时,明朝的边疆局势却日益紧张。后金(清)政权在皇太极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

同年九月,发生戊寅之变,清军两路南下,京师戒严。明朝廷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洪承畴获准入京觐见崇祯帝。

公元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调任为蓟辽总督,负责蓟州和辽东地区的军事指挥和防务,肩负起了抵御清军的重任。

蓟辽地区是明朝的边防重镇,直接关系到明朝的国防安全。洪承畴到任后,积极整军备战,加强边防建设。他视察了各个关隘和防线,了解了明军的部署和装备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他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战斗技能和军事素质;同时,他还积极筹措军饷,改善了士兵的待遇,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他还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

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皇太极确定了在义州修筑城池,并在当地开展屯田,以此来围困锦州的策略,并且在三月的时候将这一策略付诸行动。到了四月,崇祯皇帝听闻此事后,下令让洪承畴陈述应对之策。洪承畴认为敌军在锦州和义州之间屯田,这是打算打持久战,所以如今谋划辽东事务,不只是单纯地说防守,必须是防守与作战兼顾,这样之后才能实现有效的防守;而作战也不是盲目地打仗,一定要以正规的作战方式为主,同时辅以奇兵突袭,这样之后才能确保作战的成效。并且计划安排吴三桂、刘肇基率领一万官兵分别驻扎在松山和杏山之内,让他自己统领的一万五千四百官兵出军镇守在前屯卫和中后所之间,让驻防蓟州的一万六千官兵仍然分布在中协四路、东协建昌、冷口以及两协的城墙沿线区域。让山海、永平的巡抚朱国栋驻扎在山海关,让总兵马科出兵到中后所和前屯卫。兵部对这个策略极为赞赏,将洪承畴比作韩琦和范仲淹。经过稍微调整后,崇祯皇帝批准了这个策略。五月,洪承畴出兵山海关,与围困锦州的清军形成对峙局面,在多次出击交战中,双方各有胜负。

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驻扎宁远的洪承畴前往前线松山一带巡视,发现兵力单薄,不足防御,便奏请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各率所部来援,加上其麾下本来就有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白广恩,共计八总兵。

三月下旬,锦州外城陷落,形势岌岌可危。

四月下旬,洪承畴挥军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再移军至松山城附近的石门,与围城的清兵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洪承畴击退清军。此后几个月,明军也屡次出击,取得小胜。

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他认为洪承畴的计划过于保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钱粮,主张速战速决。崇祯帝在陈新甲的影响下,也急于解锦州之围,于是下令洪承畴迅速进军。洪承畴无奈之下,只得遵从圣旨,放弃了自己的战略计划,率领大军仓促前进。

七月,洪承畴在宁远城誓师,率大军疾行一百二十里,来到锦州城南的乳峰山驻扎。乳峰山在锦州和松山之间,形成呼应之势。围困锦州的清军见明军增援部队到来,立刻发动攻击。明军将士们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奋勇抵抗,尤其是吴三桂部作战最为勇猛,差点将清军打得全线崩溃,明军士气大振。

皇太极得知明军增援后,亲自率领大军赶来。他登高远望,一眼就看出了明军的薄弱环节,当即下达了一道命令:挖沟。清军从锦州西边开始挖壕堑,穿过松山和杏山之间,一直挖到海边,一共挖了三道。这些壕堑上阔下窄,开口三四米,底部放不下一只脚,堑深三米多,人掉进去上不来,马又不能越过。清军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用一天时间挖成了这三条五十里长的壕堑,切断了明军的粮草补给线。洪承畴发现大事不妙后,指挥部队试图冲过壕堑,打通运输粮道,但皇太极早有防备,明军闯关计划失利。

紧接着,清军将领阿济格奉命悄悄地潜入塔山,趁海水落潮时机,劫掠走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十二座粮库。明军仅剩下三天的粮食,瞬间陷入了恐慌之中,怯战、逃跑的思想和言论喧嚣尘上,全军弥漫着必败的悲观主义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被迫做出了决战的决定。他认为此时明军虽然面临困境,但仍有十三万人马,在人数上占有优势,装备也不差,如果让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军冲出来夹击清军,未必没有胜算。然而,监军张若麒却成为了逃跑论的领导者,手握生杀大权的他,几乎架空了洪承畴,军中人只知有张,不知有洪。各怀鬼胎的八总兵根本不跟洪承畴一条心,很多人一心想逃离战场。大同总兵王朴动作最迅速,他不等战斗打响,前一天夜里就撒丫子跑了。他这一跑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各大总兵被迫提前行动,四处逃窜。明军顿时陷入了混乱,清军趁机发动攻击,明军全线溃败。

洪承畴率领残部退守松山,被清军围困。在松山被围的半年时间里,洪承畴率领明军将士们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但由于城内粮草断绝,外援无望,最终松山还是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俘后,被押解到了盛京,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

起初,洪承畴宁死不屈,决心以死明志,为明朝尽忠。他在狱中绝食多日,对前来劝降的人破口大骂,表现出了坚定的气节。然而,皇太极深知洪承畴的才能和价值,他对洪承畴极为重视,一心想要将其招降,为清朝所用。皇太极先是派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是皇太极的重要谋士,他深知洪承畴的性格和心理。范文程来到狱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劝降之事,而是与洪承畴谈古论今,从历史典故到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在交谈过程中,范文程敏锐地观察到,房梁上掉下的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下意识地轻轻掸去。这个细微的动作让范文程看到了希望,他回去后向皇太极报告说:“洪承畴必定不会求死,他连衣服都如此爱惜,更何况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极听后,心中大喜,更加坚定了招降洪承畴的决心。

随后,皇太极亲自前往狱中探望洪承畴。他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便立刻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关切地问道:“先生是否感到寒冷?” 这一举动让洪承畴深受感动,他望着皇太极,心中的防线开始动摇。皇太极的真诚和礼遇,与崇祯帝的猜忌和刚愎自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明朝,洪承畴虽然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始终得不到崇祯帝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他的许多战略建议都被忽视,最终导致了松锦之战的失败。而皇太极却对他如此重视,让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温暖。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洪承畴最终决定投降清朝。但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随意出入。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洪承畴没有担任任何官职。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此时,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正准备南下入关。洪承畴向多尔衮献策,建议清军改变以往掠夺财物、人口和屠城的恶习,打着 “为尔等复君父仇” 的旗号,以正义之师的形象出现在中原百姓面前。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行军战略,建议清军 “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 。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清军这次进军十分顺利,一路上几乎兵不血刃,迅速占领了北京。

占领北京后,清朝廷面临着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洪承畴对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举措,他建议清廷采纳明朝的典章制度,如恢复明代的内阁票拟制度,以便大学士对用人行政等要务能有所指陈,六科也可以据以摘参,从而达到杜渐防微的目的;他还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此外,他还倡导满人学习中原文化,建议满洲统治集团 “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为满汉的合流打下了基础。洪承畴的这些建议,大多被清廷信纳,并加以推行,对于迅速巩固清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多铎率师接连攻占扬州、南京,改南京为江宁。此时,满清认为天下已经尽入其手,摄政王多尔衮下达了 “剃头令”,这在江南引发了广泛的激烈反抗。多尔衮再次派出洪承畴,命他取代多铎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命其便宜行事。洪承畴深知不能用纯粹的暴戾手段强行压制江南民众的抗清浪潮,他对斗争意志坚决的民众和可以拉拢利用的士绅阶层加以区别对待,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首先着力约束清军遇到抵抗后报复性屠戮平民的野蛮行径,明确 “以抚为主,剿抚并用” 的策略,对民众特别是汉族精英阶层收心为先,对官吏以安为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汉族士绅精英阶层的抵抗。但对顽抗的反清分子则予以大力血腥镇压,在他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下,江南地区的反清浪潮渐渐平息。

在招抚江南的过程中,洪承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他招抚、举荐了大批明朝降官,充实了清朝的官僚队伍,这些降官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更好地协助清朝进行统治。他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他以 “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 为条件,用和平方式招抚宁国、徽州、九江、南昌、袁州、南康、吉安、广信等十三府,使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授赐 “经略大学士” 印,后又主持进攻南明永历政权。在经略五省期间,洪承畴继续推行他的 “以抚为主,剿抚并用” 策略,积极招抚南明的官员和将领,分化瓦解南明的抵抗力量。同时,他也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在他的努力下,清军逐渐控制了五省的局势,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洪承畴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次年以眼睛疾病请求解任回京。在他离开南方之际,当地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清朝的统治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子玄烨(康熙)嗣位。这时洪承畴已经69岁,仍任大学士,却感孤独,于是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

公元1665年,清康熙四年。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朝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洪承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身后之名也因此褒贬不一,成为了历史学界和民间争议的焦点。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在明朝时,他是备受重用的朝廷重臣,为维护明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松锦之战被俘后,他投降了清朝。在清朝,洪承畴最初被视为功臣,皇太极对他极为重视,为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多尔衮、顺治帝等清朝统治者也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统治者开始更加注重维护纲常名教和清朝的正统性。在这种背景下,洪承畴的投降行为被视为不忠不义,他被列入了《贰臣传》。

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编纂《贰臣传》,对在明清战争中投靠清政府的明朝官员进行了正式的定性。乾隆认为,像洪承畴这种人虽然降清有功,但是这种行为是不值得表彰的,反而要进行贬低。他指出,这些人 “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实在是大节有亏。虽然他们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 “忠君” 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乾隆将洪承畴等人列入《贰臣传》,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清朝正统性和自己的统治地位,提醒清朝的官员们要时刻保持忠诚,不得有丝毫的背叛之心。

在民间,洪承畴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明朝遗民和许多汉族百姓的心中,洪承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汉奸”,他的投降行为被视为背叛国家和民族的可耻行径。他的名字成为了耻辱的象征,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和谴责。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对他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表达了对他的不满和厌恶之情。例如,明朝遗民张煌言在《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通过对洪承畴投降清朝的讽刺,表达了对他的背叛行为的愤怒和谴责 。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洪承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洪承畴的投降是出于对时局的判断和对个人前途的考虑,是为了顺应历史潮流,避免更多的生灵涂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明朝已经腐朽不堪,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清朝则崛起于东北,朝气蓬勃,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洪承畴投降清朝,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功绩应该得到肯定。此外,他们还认为,洪承畴在清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采用明朝的典章制度、倡导满人学习中原文化等,促进了满汉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在现代,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对洪承畴的评价也更加多元化和客观,不再是简单地用 “忠臣” 或 “叛徒” 来定义,他的一生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与抉择的过程,其行为既受到个人利益的驱使,也受到历史大势的影响。既要肯定他在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他投降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喜欢历史的参谋请大家收藏:(m.xinbayixs.com)历史的参谋新八一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苏尘陆岑音全集小说阅读免费穿越后,我男女通吃无限宠爱流:夫君拉我躺板板灾变降临:光芒的意义诡异监管者开局写轮眼,我成了九叔的徒弟神权继承人卢米安莉雅免费阅读全文最新章节雄起,我洗鞋子养你诡异游戏,女儿别吹了我无敌了!我在修仙界搞内卷清穿之太子娇妃五零姑姑有农场,养娃搞事两不误轮回乐园:法爷但是幸运亿一世浮城HP:与黑暗相拥我的异能悠闲生活白昼独行系统炸了,我成了系统亡夫的嘴,骗人的鬼
经典收藏开挂了,但是阿扎尔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回到与渣男订婚前,转身嫁给首富流放后,我靠系统养全家皇上请放手:本宫累了就算我会撩,架不住大猫爱舔毛!离婚后,全职太太潇洒炸了甄嬛传之华妃倾城影视快穿:我在影视剧中修功德金瓯无缺:穿越金国当皇后步仙梯将门弃妇?她是本王的心上月理赔没商量大异变之后,从拾荒开始发家致富饲犬快穿!呸,论狗娘娘可是专业户四合院:想要钱,我先送你几个亿南风安星际娇娇,她叉腰扮老虎有108宝的暴君男主要以身相许
最近更新逍骁雪落江湖叹七零:福宝开挂囤满仓物资养咱妈四合院:我在院里煽风点火那些年星路仙踪邻家二姐懵懂流水般的人生盗墓:从发现绝美女尸开始国都快没了,流放和逃荒没区别!苟活兽世:从窝囊到反撩强大兽夫民间事则贵族校园文的休学病美人回来了融合世界后李莲花的各种可能家族修仙从镇族神剑开始扁担亲的悲喜人生一路买买买,打造最强随身空间穿越后,我继承了原主的桃花债火影:我成了宇智波最强王者小山村里的留守女人们巾帼战魂,将军世无双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