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演武坪上的木棍已整列收回,皮甲叠放整齐。李震立于晒场边缘,手中捏着一张新制的竹牌,上面刻着“盟务”二字,背面是李瑶亲手绘的五村方位草图。他将竹牌递给赵武,道:“今日起,此地不演武,设席迎客。”
赵武接过竹牌,转身命人拆去桩列,清扫地面,铺上粗席。二十名护卫卸下皮甲,换上素布短褐,列队立于席侧,手中木棍横持,铁头朝下,肃静无声。李骁自铁匠铺走出,肩上搭着一条未上漆的木杆,见状略一停步,随即转身入账房,取来一坛盐、两袋新粮。
半个时辰后,三村来使陆续抵达。槐树村村正拄拐先行,身后两名壮丁抬着半扇风干野猪;柳屯村派了老铁匠携徒而来,空手无礼,目光却紧盯着加工坊方向;寒村则由族中长者带队,牵来一头瘦牛,牛角上绑着红布。
李震迎至寨门,未行虚礼,只拱手道:“诸位远来,不为客套,为活路。”
席上无酒,唯茶水粗碗盛着。李震命王二将盐坛启封,当众舀出五斤,分置三碗;又开粮袋,倒出十斤土豆粉,雪白如霜。三村来使目光微动,槐树村村正喉头滚动,却仍沉声道:“李家坳自立未久,何以分粮与外?”
“因独活难久。”李震答,“流寇若再来,未必只攻我寨。张大户屯粮蓄丁,早有吞并之心。今冬若各村自守,缺盐者饿死,缺粮者冻毙,匠人逃散,丁壮溃逃——到时谁还能立?”
柳屯老铁匠开口:“若只通商,我村可用兽皮换盐。”
“通商不够。”李震摇头,“一村遭劫,四邻皆危。今提‘联防共济’,不纳贡,不分地,不夺权。只求一旦鸣锣三响,他村出丁二十,持械驰援。救兵若迟,盟约可废;救兵若至,伤亡共担。”
槐树村村正皱眉:“若误鸣锣,岂不扰民?”
李瑶此时起身,展开一卷粗纸,上绘五村地形与路径,标注各村丁口、存粮、盐量、匠人数量。她指尖点向寒村:“贵村存盐不足三斤,冬猎所得兽皮堆积无用,因无盐腌制,肉尽腐。柳屯缺犁,垦地迟缓;槐树有匠无铁,修具维艰。而我寨有盐有粮有技,却缺柴少猎,北坡林密,不敢独行。”
她顿了顿:“单村皆残,合则俱存。此非施舍,乃等价之换。”
寒村长者低头看着图表,手指轻抚“存盐:0.8斤”一行,久久未语。
李震继而命李骁取来三张图纸,一为曲辕犁改良式,二为脱粒槽结构,三为腌菜密封法。他将图纸推至席前:“此三技,无偿授之。但需盟村承诺:遇袭鸣锣,三响为令,半时辰内出丁。了望台设于各村高处,日举旗,夜燃火,敌情属实再动。”
柳屯老铁匠颤抖着接过犁图,反复摩挲,忽低声问:“此犁……真能省半日工?”
“省的不止半日。”李瑶道,“若配牛力牵引,一牛可耕两亩,日垦量翻倍。”
老铁匠猛然抬头,眼中精光一闪。
槐树村村正仍犹豫:“若他村不救,奈何?”
李瑶取出三枚竹符,每枚刻有村名与编号,递与三方:“此为信符。一村鸣锣,持符者奔袭,沿途村寨见符即放行,不得阻拦。若某村拒援,符留其地,盟约自动作废,日后断市断技。”
李震补充:“李家坳为中转站。各村可用柴、皮、旧铁、野菜,按定例换盐换粮。护卫队负责押运,防劫防盗。”
寒村长者终于开口:“我村愿盟。”
槐树村村正咬牙:“若真能共技,我也应下。”
柳屯老铁匠将图纸紧紧揣入怀中,点头不语。
当日下午,五村联防约定正式签署。李瑶以墨笔绘就《五村联防图》,钉于议事厅墙。图上以红线连各村,标注了望台位置、驰援路线、物资交换点。她另设三色小旗:白旗为警戒,红旗为集结,黑旗为死战。
李震宣布设立“盟务司”,由赵德主理,李瑶协理,专司协调事务。王二被任命为联络使,明日即赴三村传递信符。
集会散后,李家坳内部却有流民聚于晒场角落,低声议论。
“咱们盐才攒下多少,就分给外人?”
“那寒村连盐都没有,凭啥用几张皮就换粮?”
“护卫队才立,该先固本,不该外联。”
李震闻讯,未召长老,未设席位,只命人于祠堂前敲锣聚众。全寨男女老幼立于阶下,静默等候。
他立于石阶最高处,手中握着一根未上铁箍的木杆,与李骁昨日所持相同。
“你们说,为何要分盐?”他问。
无人应答。
“半月前,我们挖出第一颗土豆时,有人哭,有人笑。笑的是吃饱有望,哭的是怕好景不长。今日我们有盐有粮有兵,可若明日流寇围三村,屠戮殆尽,然后调头攻我——那时,我们还能守住吗?”
他将木杆缓缓插入土中,深及半尺。
“结盟不是施舍,是把命绑在一起。他们活,我们才有退路;他们强,我们才无后患。今日不分盐,明日必独战。”
他拔出木杆,指向北坡林道:“那一日,若只剩我们一寨,你们觉得,还能撑几日?”
人群渐静。有人低头,有人握拳,有人望向演武坪上那二十根整齐插立的木棍。
李骁立于人群之后,听着父亲的话,目光却落在墙图北侧。他走近几步,从李瑶手中取过炭笔,在图上寒村以北划出一道虚线,旁注“兽踪频现,疑有流寇残部潜伏”。
李瑶见状,立即取笔补录:“北线设暗哨两名,轮值三日一换,信号归联防图统管。”
苏婉自医棚归来,立于祠堂阶前,听罢全程。她未发言,只待众人散去,轻声对李瑶道:“下次可教他们认药。寒村多苦蒿,能退热;柳屯山阴生茯苓,可健脾。若能识药,伤病不致拖死人。”
李瑶点头记下。
入夜,盟务司首度开账。赵德执笔登记三村首批交换物资:寒村送柴三百斤,换盐一斤半;柳屯交旧铁八斤,换土豆粉五斤;槐树以两张鹿皮,换腌菜坛两口。
李瑶在册末批注:“首日交换,秩序井然。信符已发,了望台明日动工。”
李骁巡视至北坡,见一名护卫正调试新制的锣架。锣面黄铜,由缴获的流寇铜锅熔铸而成,声可传三里。他试敲一响,声音清越,惊起林中宿鸟。
“一响警戒。”他低声说,“明日教他们分三等。”
他转身欲回,忽见远处山脊有火光一闪,随即熄灭。他眯眼凝望,那火光再未出现。
他未呼人,只将手中木杆轻轻靠在锣架旁,大步走向议事厅。
地图仍挂墙上,炭笔虚线清晰可见。他取过一枚黑旗,钉在虚线起点。
旗面未展,杆身微斜。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xinbayixs.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新八一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