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廖化很多人对其的了解多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多数人记忆中的廖化都是有几个标签的,例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黄巾将领”等。
对于大家在历史上所认知的廖化和实际正史中的廖化会有比较大的偏差,所以这里也解答几个关于廖化的误区,希望能帮助我们亲爱的可爱的读者朋友们更好的了解廖化这个历史人物,并且在之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加顺畅。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南郡襄阳中卢(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廖化初为前将军关羽主薄,关羽战败后,廖化诈降东吴,孙权封其为太守。后廖化诈死,带着母亲逃回到蜀国,在途中遭遇刘备。刘备见廖化忠心耿耿,封其为宜都太守。后历任广武督、阴平太守、右车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封爵中乡侯。跟随姜维防御魏将邓艾、钟会伐蜀。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蜀国灭亡,廖化与宗亲欲迁徙河南洛阳安家,但在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余岁。
关于廖化的黄巾将领身份
廖化并未参加黄巾起义?,正史中无相关记载,其出身荆州世家大族,与黄巾军的反世家立场矛盾;《三国演义》虽描述其早期为“黄巾余党”,但属文学虚构,且时间线不符。
正史记载与认知上的矛盾点
?正史无记载?:根据《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附传,廖化是荆州襄阳人,出身“世代冠族”(世家大族),曾任关羽主簿,首次明确记载出现在关羽败亡后(公元219年),无任何黄巾起义相关记录。??
?世家身份矛盾?:黄巾军以反世家大族为纲领,廖化作为襄阳世家子弟,参与起义的可能性极低。??
《三国演义》的文学虚构
?“黄巾余党”标签?:小说中关羽称廖化为“黄巾贼之类”,但此描述仅体现其早期为山贼,且关羽拒绝其追随的原因与身份偏见相关,未明确提及参与黄巾起义。??
?时间线错误?:若按演义描述廖化184年已成年(当时成年至少15岁),至蜀汉灭亡(公元263年)需年近百岁,与正史“七十余岁”矛盾。??
?服饰误解?:演义中“黄巾锦衣”可能是文学化描写,黄巾军残余势力在后期常被泛称,未必指向原始起义。??
其他证据补充
?官职性质?:廖化在蜀汉担任主簿、太守等文职,与黄巾军的农民起义背景不符。??
?历史空白期?:正史中廖化在关羽败亡前无记载,无法支持其早年参与起义的说法。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廖化并未参加黄巾起义,也非黄巾将领。
廖化本名淳,世代为沔南的豪门世族,初任刘备属下前将军关羽的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割据江南的孙权派兵袭取荆州,关羽兵败遇害,廖化亦归入孙吴。他思念汉主刘备,于是诈死,当时人们信以为真,廖化趁机带着母亲昼夜西行,奔赴蜀汉。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刘备亲率诸将东征孙吴,在秭归与廖化相遇。刘备见到廖化后非常高兴,任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随后刘备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廖化为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但同年闰六月,刘备军被陆逊击破,廖化随败军退回蜀中。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廖化升任丞相参军,后来又为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同年,诸葛亮举蒋琬为茂才时,蒋琬坚持推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两军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欲夹击廖化军。但同时兵力分散的弱点暴露,游奕军不少营寨更是驻扎在非险要之处,廖化抓住机会进攻,击败游奕,王赟亦在交战中箭身亡。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抵抗郭淮进攻,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廖化随姜维进攻雍州,姜维留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与驻扎北岸的魏将邓艾对峙,欲牵制邓艾军,借以出兵袭取洮城。但被邓艾识破,抢先占据洮城,汉军于是随撤兵退走。
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兼领并州刺史,封爵中乡侯。官位与张翼相等,而在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当时的人说道:“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都护诸葛瞻开始统领朝政,廖化路过宗预府上看望他,想同宗预一同到诸葛瞻住所拜访。宗预说:“我们年过七十,所得到的已过多,只缺少一死罢了,为何要相求晚辈而登门拜访呢?”于是没有前往。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秋,姜维率众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兴兵进攻蜀汉。后主刘禅派遣廖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围守的外援。廖化率军北至阴平,听闻魏将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停下来等待,观察其动向。同年九月,姜维为邓艾所逼,从沓中退驻阴平,与廖化合军,欲前往救援阳安关口。中途得知阳安关口被攻克,钟会军长驱直入,于是放弃阴平,撤往白水,后又与刚好到达汉寿的董厥、张翼军会合,一同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
十一月,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后主刘禅动向不明,廖化等人于是随姜维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以察明虚实,不久后得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于是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降。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春,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
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问题
首先廖化在历史上并非平庸之辈,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被后世俗语严重低估?,真实能力足以胜任蜀汉后期军事核心角色。
实战经验丰富?:廖化历经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等重要战役,在关羽麾下担任主簿时已展现军事素养,夷陵之战突围时设计疑兵计策成功迷惑追兵。
战术能力突出?: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廖化以以守为攻策略成功守卫要隘数月。
官职显赫?: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与名将张翼同级,证明其军事地位。??
战略预判精准?:姜维北伐时期多次谏言宜守不宜攻,预见蜀汉国力透支风险,显现超越时代局限的战略思维。
忠勇双全?:从东吴诈死归蜀时,携母千里跋涉的壮举令刘备动容,被诸葛亮评价为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堪可委用。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实为清代文人杜撰,并非史实记载。该俗语本意强调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而非否定廖化个人能力,其历史地位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有明确记载。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是出自《扫迷帚》第二十四回,并非出自正史记载;原文如下: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着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着,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原意是蜀中大将先后亡故,由廖化担任先锋。
根据正史记载,如廖化有多次升迁记录,又如刘备与廖化相遇时大悦并且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以及最终官位于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等资料显示廖化得到重用并成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
坊间多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存在误解,认为蜀国后期人才凋零,由能力平庸的廖化担任先锋。其实《扫迷帚》老儒所讲全句说话应该是:“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着述名家来,怪极,怪极。”,即使说话带有贬意,都只是‘蜀中大将’不在,廖化这老头担任起先锋,指的是廖化年老,并没有指明廖化能力平庸。
关于廖化的寿命的问题
很多读者朋友习惯从《三国演义》的视角去判断廖化的寿命,如果按照如此推算,廖化活到了蜀汉灭亡。历史记载廖化于景元五年(公元264年)病逝,按照这个推算廖化都应该是将近百岁的人了。
以死亡年份推算,廖化比起‘蜀中大将’最迟逝世之魏延还活多30年,按常理廖化应比‘蜀中大将’活跃于晚数十年之时期。 按正史记载廖化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才正式登场,之后跟随诸葛亮及姜维南征北伐,到蜀汉灭亡翌年,即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才逝世。
但根据作者根据史料的大胆推测,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廖化的寿命约为74至83岁,具体依据为景耀四年(公元261年)他与宗预的对话及景元五年(公元264年)的逝世时间。
廖化的寿命推算
?核心结论?:廖化逝世时的年龄范围在74至83岁之间。这一推断主要基于以下关键史料: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记载?:廖化与宗预对话时,宗预提到“吾等年逾七十”,表明两人当时年龄在71至79岁之间。
逝世时间?:廖化于景元五年(264年)病逝,距离对话时隔3年,因此其终年应为74至83岁。这个寿命在整个古代都是属于比较长寿的那个范畴了,所以才有廖化活了整个三国的说法。
关于廖化的能力
首先,廖化展现出了过人的智谋。在关羽失守麦城并被东吴杀害后,廖化也被东吴俘虏。为了逃脱,他巧妙地诈死。东吴方面误以为他已死,便不再过问。于是,廖化趁机逃脱,并在路上偶遇了发动夷陵之战的刘备,成功重返蜀汉。
其次,廖化深受重用。无论是在关羽、诸葛亮还是姜维的麾下,他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关羽帐下,他担任主簿,相当于关羽的贴身秘书。诸葛亮时期,他的职位升为丞相参军,继续担任秘书一职。姜维领军时,虽然廖化并非先锋之选,但姜维却极为信任他,多次安排他镇守一方。
最后,廖化被赞誉为“常青树”。即便年过七十,姜维仍将他作为先锋的重要人选(尽管具体职位尚不确定,但他在姜维麾下无疑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这足以证明廖化的卓越能力与持久战斗力。
谈及廖化的智谋。确实,廖化曾采用诈死之计成功从东吴逃脱,这无疑展现了他的一定智谋。然而,这只能算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要知道,作为关羽的主簿,廖化的职责是为关羽出谋划策。但关羽在北上襄樊时忽视东吴,这一重大失误,廖化并未能及时阻止。在关羽出兵时,他也未能在排兵布阵上给出合理的建议。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廖化并不算真正拥有智谋。关于廖化获重用的原因。不可否认,廖化在历任领导手下都获得了重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水平高或本事强。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廖化顺从听话且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在关羽和诸葛亮手下担任秘书的职位,都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此外,史书还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朝廷中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政,一切事务都由他说了算。廖化曾试图联合老将宗预一同拜见诸葛瞻,但遭到了宗预的反对。宗预认为他们两人都是年长者,无需再拜见晚辈以损名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廖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能力。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xinbayixs.com)风起荆南新八一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