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暴的飑线来得快,去得也快。经过数小时的肆虐,风势逐渐减弱,翻滚的海面虽然依旧波涛汹涌,但已不再是那种毁灭性的混乱。铅灰色的云层裂开缝隙,洒下几缕苍白却温暖的光芒,照在“探索者”号湿漉漉的甲板上,也照在劫后余生的两岸船员心上。
台湾“福昌号”的八名船员,在“探索者”号温暖的船舱里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照料。热腾腾的饭菜,干燥舒适的衣物,还有大陆船员们质朴而真诚的关怀,让他们惊魂甫定的脸上渐渐恢复了血色。船长林永福,这位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辈子的老渔民,看着窗外渐趋平静的海面,再看着身边这些救命恩人,心中感慨万千,几次欲言又止。
张远航安排好了船只的后续航向和受损检查(主要是外部一些设施的轻微损伤,并无大碍),便来到休息室看望林永福等人。
“林船长,感觉好些了吗?”张远航递过去一支烟,用的是家乡带来的“大前门”。
林永福连忙双手接过,就着张远航的火点上,深吸了一口,感受着那熟悉的、带着点冲劲的烟草味,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仿佛要将胸中的后怕和浊气都吐出去。“好多了,好多了!张船长,大恩不言谢,以后有用得着我林永福的地方,尽管开口!”他的国语带着闽南腔,但语气极其诚恳。
“林船长太客气了。”张远航在他对面坐下,“都是吃海上饭的,谁还没个落难的时候。你们的船……估计是不行了。”
提到“福昌号”,林永福眼神一黯,叹了口气:“是啊,老伙计了,跟了我十几年……这次算是彻底交代了。人没事,就是万幸。”他顿了顿,看向张远航,犹豫了一下,问道:“张船长,你们这船……真不错,吨位大,设备也先进。我看你们捕捞,很有章法,不像我们,多是靠老经验碰运气。”
张远航笑了笑,没有藏私:“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船是立秋哥,就是我们老板,下了大决心买的。捕捞上,我们也还在学习,不过确实引进了一些新的探鱼技术和网具。”
“立秋哥?”林永福记下了这个名字,“你们老板是位能人啊!”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转到了捕捞上。林永福虽然船小设备旧,但常年混迹于巴士海峡、东海乃至更远的海域,对那片区域的水文、鱼群洄游规律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有些甚至是祖辈传下来的、近乎直觉的判断。而张远航则代表着更现代化、更依赖科技的新一代渔民,两者思路碰撞,竟擦出了不少火花。
林永福听说“探索者”号主要目标是金枪鱼和深海珍品,便详细介绍了巴士海峡几个不为人知、但时常有大型鲔鱼(金枪鱼)群出没的潜流交汇区,以及在不同月亮潮汐下鱼群的活跃规律。这些经验性的东西,是再先进的探鱼仪也难以完全替代的。
作为回报,张远航也坦诚地分享了他们在深水拖网作业中,如何根据声呐反馈调整网口深度和角度,以减少挂底风险,提高针对高价值鱼种的捕获效率的技巧。他还带着林永福参观了“探索者”号的驾驶台、轮机舱和先进的冷冻设备,让这位老船长看得啧啧称奇,眼中流露出羡慕和思索的神色。
“张船长,不瞒你说,”林永福摸着那冰冷的、却能保证渔获极度新鲜的冷冻舱壁,感慨道,“我们那边,很多渔民还是老法子,船小,不敢跑太远,设备也跟不上,打上来的鱼,很多时候卖不上价,都被大盘商(批发商)压得死死的。要是我们也有这样的船,这样的设备……”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渴望清晰可见。
张远航心中一动,想起了程立秋常说的“合作共赢”。他试探着问道:“林船长,有没有想过……合作?”
“合作?”林永福一愣。
“对。”张远航思路越来越清晰,“你看,你们熟悉东海、巴士海峡那边的渔场,经验丰富。我们船大,设备好,能跑远洋,也有销售渠道。如果我们信息共享,比如你们提供可靠的渔场信息,我们负责去捕捞,收获按比例分成;或者,将来如果我们有淘汰下来、但还能用的设备,可以优先转让给你们,提升你们的捕捞能力;甚至,你们捕获的某些特定渔获,如果符合我们的品质要求,我们也可以直接收购,避免被中间商盘剥。”
这个提议,让林永福和他身边的几个船员都愣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是一条以前不敢想的发展之路!
“这……这能行吗?”林永福声音有些颤抖,带着不确定和巨大的期盼。两岸目前的关系,让他有些顾虑。
张远航沉稳地说道:“林船长,咱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渔民。渔业合作,互通有无,造福的是咱们自己。只要咱们诚心诚意,遵守海上的规矩,有什么不行的?我相信我们立秋哥,也一定会支持!”
接下来的航程,变成了两岸渔民深入交流的移动课堂。林永福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数十年的航海和捕捞经验,甚至亲手绘制了几处他私藏的、产出稳定且品质上乘的鲔鱼和龙虾渔场的大致范围草图。而张远航和船上的技术人员,则耐心地指导“福昌号”的船员们使用一些基本的航海仪器,讲解现代化渔船的保养知识。
“探索者”号按照计划,抵达了一处新的渔场进行作业。这一次,张远航尝试运用了林永福提供的一些关于根据月亮周期判断鱼群活跃度的经验,结合自身的探测设备,果然发现了大规模的金枪鱼群,一网下去,收获颇丰!这更加坚定了双方合作的信心。
当“探索者”号结束此次航程,满载着渔获和更加宝贵的合作成果返航时,那八名台湾船员也随船一同归来。程立秋在望海屯码头,亲自迎接了凯旋的船队和这位特殊的客人。
听了张远航的详细汇报,程立秋紧紧握住林永福的手,动情地说:“林船长,欢迎!远航做得对!咱们两岸兄弟,血脉相连,本就该互相帮衬!你们提供的渔场信息,是无价之宝!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当场拍板,肯定了张远航提出的合作框架,并指示李建军,立刻与林永福商讨具体的合作细则,包括信息共享的机制、未来设备升级的支持以及渔获收购的标准和价格,务必体现出诚意和公平。
程立秋还热情地邀请林永福他们在黑瞎子沟和望海屯多住几天,好好参观一下他的山庄、乐园和参田。林永福等人看着这片与台湾截然不同的北国风光,看着程立秋那红红火火的产业,看着大陆同胞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和朴实豪爽的待客之情,心中的隔阂与陌生感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浓的亲情和归属感。
几天后,合作细则初步拟定。程立秋不仅承诺以优惠价格向林永福团队提供一批即将更换下来的、但仍可正常使用的二手渔业设备,还预支了一笔款项,帮助他们回到基隆后重建或购买新的渔船。而林永福则承诺,将作为程立秋船队在东海及巴士海峡区域的“信息顾问”,并利用他在台湾渔业圈的人脉,协助开拓那边的市场。
临别前夕,程立秋在黑瞎子沟“山野人家”山庄设下丰盛的送行宴。依旧是地道东北菜,大碗酒,大块肉。席间,两岸渔民把酒言欢,称兄道弟,气氛热烈融洽。林永福端着酒碗,激动地对程立秋和在座所有人说:“立秋兄弟,各位大陆的兄弟!我林永福这辈子,能交到你们这样的朋友,值了!以后,咱们常来常往,一起发财!这杯酒,我敬大家!干!”
“干!”
清脆的碗碰撞声,如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共鸣。宝岛传佳话,共赢谱新篇。这次意外的海上救援,衍生出了一段跨越海峡的兄弟情谊和共赢合作,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互补,更是民间交流的生动写照,为程立秋本就宏大的产业版图,添上了一抹温暖而亮丽的色彩。猎人的胸怀,装得下山海,也装得下这份血浓于水的同胞情义。
喜欢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请大家收藏:(m.xinbayixs.com)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新八一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