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爹他们在外奔波一个月后,终于归来。常恒远远瞧见那支队伍,竟觉着老爹带领的民团,气质与往昔大不相同。队伍步伐整齐,透着一股干练沉稳,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坚毅的光,仿佛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历练。
时间悄然步入五月,天气愈发暖和起来。常恒整日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村里哥哥姐姐身后疯玩。
此时的常家,已然今非昔比。常家商队凭借着诚信经营和独特的货物,名声远扬;小卖部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是吸引了不少人。以至于附近赶集的人们,都不再往镇子上去,而是自发地在常家的麦场上,新成立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常恒对集市上的生意饶有兴致,每日都认真统计观察。他发现,家里卖出去最多的便是农具、火折子、食盐和食油。
在这个交通不便,相隔较远的人聚到一起都极为不易的时代,大家只要碰面,便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常恒老妈见状,灵机一动,推出了提供免费井水的贴心服务,集市上的人们对此感激不已,常家的好名声更是传得更远了。
常恒一直都想在家里成规模的养殖兔子,鸡,猪这些动物。以前是因为人手少,和长恒比较小就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趁着天气不冷不热,正好展开。现在家里的收入基本靠着经商就可以自给自足,家里人对常恒的胡闹举动也放之任之。
常恒在朝着常老爹要了靠近河沟的五亩地,借了一半人之后,开始了平地筑墙,先把养殖场的建筑搞定。
至于后续的鸡苗兔种这些后续在慢慢找。常恒只会动动嘴皮子,具体实施就落在了三叔身上。
常恒一天天只会看着工他们一锹一锹地翻地,一点一点地清理田地。然后用版筑法把土墙筑起。
赵木匠带着徒弟把每一根椽子刮得光溜溜的,用来当栋梁的木材早就加工好了。门窗早就打造好了在旁边堆着。
七月的时候养殖场终于建起来,在这段时间常老爹也搜罗来了,鸡、兔、猪。还把县城有名的兽医打包来了。
养殖场堪堪成立,饲料这些当然是常家出的,至于喂养和打扫卫生这些活都是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干。
当然这些都是有报酬的,就是年底按产出分肉。防疫问题也被常老爹提上了日程,具体办法由老兽医和他的孙女参考自己的经验和常恒提供的养殖书籍制定。
从古至今,这片土地说不上到底养不养人,但是顽强的人一直都在上面生存。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是复杂的。只要不进入工业时代,吃饭始终都是问题。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临死之前的愿望就是把某个爱吃的东西吃到饱。
常家的情况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变得好起来了,这个时代的余毒也开始浸染了。常恒是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人。比如常老爹、常三叔最近开始自称老爷了。人一旦发达就迫切的想要把自己和之前的阶级区分开来。
常恒母亲和三婶倒是一点变化没有。常恒在看到家里变质的苗头之后,把自己签到的《三民主义》、《天演论》、《格致新报》这些摆放到了常老爹的炕头。
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下影响到常老爹。常恒试图把现实在常老爹的心上磨出的老茧打薄让他感觉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视角转到养殖场,自从有了这个养殖场之后,村里的孩子就有脱离家庭的机会了,不必一天到黑围着家庭转。
常恒满脸恳切地请求父亲,希望他能够将隔壁村子里的朱秀才请来,为村子里的哥哥姐姐们开启启蒙教育之门。这位朱秀才虽然曾在长安闯荡过,但不幸的是,他因为偷窃主家的菜谱而被打断了腿,最终被驱逐回家。
然而,抛开品德不谈,单就学识和见识而言,朱秀才来给常恒他们这些人启蒙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他曾经在大城市里生活过,所接触到的知识和经验肯定比村里的孩子们要丰富得多。
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上课这件事可谓是痛并快乐着。痛苦的是,老朱先生对识字教学非常严格,一旦学生们犯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快乐的是,在这个时代,上私塾可是有钱人的特权,而现在他们却能有免费的学上,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不仅是孩子们,就连常老爹手底下的那些大头兵们也未能幸免,同样被卷入了这个幸福的烦恼之中。
除此之外常老爹最近决定给士兵们发放军饷,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提供饭菜和安家费。这一改变虽然让士兵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也意味着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在管饭的基础上,军饷就是不管粗粮、细粮通通发二十斤,一个月还可以回家三天。至于常老爹手底下的军官班长一块大洋,排长两块大洋,连长三块大洋。营长这个位置还没有设了。
相比于北洋或者马姓军阀对士兵的待遇算是中上了,毕竟不会有克扣和贪腐。
至于纪律类的东西,常老爹照搬了,冯玉祥的那一套,常恒觉得那一套官兵阶级太明显,不太对味,就委婉的推荐了《德国士兵手册》,常恒觉得一只强军必然有其强大的必然性。为此常老爹笑着说:“这小子,内心的想法挺大的。”
等到十月份时家里养殖场的兔子翻了三倍了,小猪增长的不多,小鸡也增加了一半左右。
常恒觉得第一批兔子可以出栏了,在询问了老兽医的意见之后,留了十几对留种的大兔子之后,其他的大兔子都被宰杀了。猪的话这和个年代的黑土猪短时间是长不大的,劁过的猪,常恒看到喂养了五个多月还是在一百斤左右徘徊,那就等到过年的时候在处理吧。
鸡的话,也是同样的,常老爹一锤定音等到过年时在处理。
兔子处理完之后大概有四百多斤,常老爹大手一挥拨给军营那边,两百斤让那些辛苦训练了一年的士兵见见荤腥,其他剩下的平均分配给了,六家佃户两家长工,老兽医,朱先生这些人家。
至于常家早就尝鲜了,在常恒充足的物资供应下不缺这点肉了。
喜欢重生民国之我在西北当军阀请大家收藏:(m.xinbayixs.com)重生民国之我在西北当军阀新八一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